細菌的一般構造
細菌(bacteria)在廣義上是指所有的原核生物;在狹義上,細菌是指一類細胞細短、結構簡單、胞壁堅韌、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為主和水生性較強的原核生物。
在微生物--初識細菌中可以知道,細菌按照形態可以分為三大類: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在已經發現的細菌中,桿菌最為常見,球菌次之,螺旋菌最少。
在微生物中,度量細菌大小的單位是μm(微米),度量其亞細胞的單位是nm(納米),由此可見細菌是多么微小,并且其細胞還是透明的。因此,一般需要對細菌進行染色才進行顯微鏡觀察,如革蘭氏染色(見微生物筆記--認識革蘭氏染色)、抗酸性染色法、芽孢染色法和莢膜染色法等等。
細菌一般都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區等這些構造;還有一些特殊構造是細菌在特定條件下才會出現的,包括:鞭毛、菌毛、糖被、芽孢和性菌毛等。今天,主要認識細菌的一般構造:
主要由肽聚糖組成,能夠固定細胞外形和保護細胞不受損傷等功能。區分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是因為它們的細胞壁存在差異,具體可見微生物筆記--認識革蘭氏染色。
主要由20%-30%的磷脂和50%-70%的蛋白質組成,是一層緊貼細胞壁內側,包圍細胞質的半透性薄膜。它能夠選擇性地控制細胞內外物質的運送,是合成細胞壁和糖被的場所,是細胞滲透壓維持穩定的重要屏障,也是細胞的產能基地和鞭毛基體的著生位置。有關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主流認可的是J.S.Singer和G.L.Nicolson提出的”液態鑲嵌模型“假說。
是細胞膜包裹的、核區以外的半透明、膠體狀和顆粒狀物質的總稱,包括了核糖體、貯藏物、酶類、中間代謝物、質粒和各種營養物質等,部分細菌細胞質還存在羧酶體、氣泡或伴孢晶體等組分。
是細菌遺傳物質所在的區域,其很原始,沒有細胞核膜和核仁,一般由一個環狀DNA分子高度纏繞而成。用Feulgen染色法可以見到呈紫色、形態不定的核區,其負載了細菌的遺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