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念珠菌
都柏林念珠菌Candida dubliniensis是念珠菌屬的一種機會性致病酵母菌,最初于1995年在愛爾蘭都柏林HIV感染者口腔中分離鑒定。因形態和生化特性與白色念珠菌高度相似,曾長期被誤診為后者,直到分子生物學技術確認其獨立物種地位。全球分布,在免疫抑制人群中檢出率高,可引起黏膜和系統性感染。
形態學
酵母相:卵圓形芽生孢子,直徑3–5 μm。 菌絲相:可形成假菌絲和厚膜孢子,與白色念珠菌相似,但厚膜孢子常成對或簇狀出現。
生化特性
糖發酵試驗:發酵葡萄糖、麥芽糖,不發酵蔗糖。 同化試驗:可同化葡萄糖、麥芽糖,不能同化蔗糖。
培養基
沙氏葡萄糖瓊脂(SDA):25–37℃培養2–3天,形成光滑、奶油色、濕潤菌落。 顯色培養基(如CHROMagar):典型呈深綠色,與白色念珠菌的藍綠色不同,但需結合其他試驗確認。 玉米粉吐溫-80瓊脂:可誘導厚膜孢子形成,形態與白色念珠菌相似。
常見感染類型
黏膜感染:口腔念珠菌病、食管炎、陰道炎。 侵襲性感染:血流感染(念珠菌血癥)、心內膜炎、腦膜炎(相對少見)。
毒力因子
黏附宿主細胞能力強。 可在醫療器械表面形成生物膜。 分泌水解酶,如蛋白酶、磷脂酶。
初篩與鑒別
形態學檢查:直接鏡檢(KOH涂片)可見假菌絲和芽生孢子。 厚膜孢子誘導:玉米粉瓊脂培養,需結合其他試驗區分白色念珠菌。 45℃生長試驗:不生長支持都柏林念珠菌。 糖同化試驗:不能同化蔗糖。
確診技術
分子生物學:PCR靶向特異基因(如Cd25基因、ITS測序)以及熒光原位雜交(FISH)。 MALDI-TOF MS:質譜技術可快速準確鑒定。 顯色培養基:深綠色菌落提示,需進一步驗證。
物理方法
高壓蒸汽滅菌121℃, 15分鐘,干熱160–170℃, 2小時。
化學消毒劑
有效:含氯消毒劑(如1%次氯酸鈉)、70%乙醇、2%戊二醛、過氧乙酸。
常用抗真菌藥物
一線:氟康唑(多數敏感)、棘白菌素類(如卡泊芬凈)。
替代:兩性霉素B(包括脂質體)、伏立康唑。
耐藥性
氟康唑耐藥:發生率高于白色念珠菌,是由于ERG11基因過表達、外排泵CDR1激活。
對棘白菌素類、兩性霉素B耐藥罕見。
臨床意義
誤診風險:傳統方法易與白色念珠菌混淆,導致治療不當。
復發傾向:在HIV感染者口腔中易持續定植,引起反復感染。
生物膜相關感染:增加導管相關感染的清除難度。
治療建議
黏膜感染:氟康唑(敏感株)或局部制霉菌素。
侵襲性感染:首選棘白菌素類,重癥聯合兩性霉素B。
耐藥株: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或高劑量兩性霉素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