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類、礦物類中藥鑒定實驗
材料與儀器
藥材
甘油醋酸 鹽酸
顯微鑒定常用實驗器具 紫外光燈 生物顯微鏡 酒精燈 銅板 玻璃板
步驟
1. 藥材性狀鑒定注意點
(1) 石決明
雜色鮑: 貝殼呈長卵圓形, 內(nèi)面觀略呈耳形, 表面暗紅色, 有多數(shù)不規(guī)則的螺肋和細密生長線, 螺旋部小, 體螺部大, 從螺旋部頂處開始向右排列有30 余個疣狀突起,末端6~ 9 個開孔, 孔口與殼面平。內(nèi)面光滑, 具珍珠樣彩色光澤。殼較厚, 質(zhì)堅硬, 不易破碎。
皺紋盤鮑: 貝殼呈長橢圓形, 表面灰棕色, 有多數(shù)粗糙而不規(guī)則的皺紋, 生長線明顯, 常有苔蘚類或石灰蟲等附著物。疣狀突起末端具4 ~ 5 個開孔, 孔口突出殼面,殼較薄。
羊鮑: 貝殼呈近圓形, 殼頂位于近中部而高于殼面,螺旋部與體螺部各占1/2, 從螺旋部邊緣有2行整齊的突起, 尤以上部較為明顯, 末端4~5 個開孔, 呈管狀。
澳洲鮑: 貝殼呈扁平卵圓形, 表面磚紅色, 螺旋部約為殼面的1/2, 螺肋和生長線呈波狀隆起, 疣狀突起30余個, 末端7~9 個開孔, 孔口突出殼面。
耳鮑: 貝殼狹長, 略扭曲, 呈耳狀, 表面光滑, 具翠綠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種顏色形成的斑紋, 螺旋部小, 體螺部大, 疣狀突起末端5~7 個開孔, 孔口與殼平。
白鮑: 貝殼呈卵圓形, 表面磚紅色, 光滑, 殼頂高于殼面, 生長線頗為明顯, 螺旋部約為殼面的, 疣狀突起30 余個, 末端9 個開孔, 孔口與殼平。
(2) 珍珠
呈類球形、卵圓形、長圓形或棒形, 表面類白色、淺粉紅色、淺黃綠色或淺藍色, 半透明, 平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彩色光澤。質(zhì)地堅硬, 破碎面顯層紋。
(3) 地龍
廣地龍: 呈長條狀薄片, 彎曲, 邊緣略卷。全體具環(huán)節(jié), 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 第14 ~16 環(huán)節(jié)為生殖帶, 習稱“白頸”, 較光亮。體前端稍尖, 尾端鈍圓, 剛毛圈粗糙而硬, 色稍淺。體輕, 略成革質(zhì), 不易折斷。氣腥, 味微咸。
滬地龍: 全體具環(huán)節(jié), 背部棕褐色至黃褐色, 腹部淺黃棕色。第14~16 環(huán)節(jié)為生殖帶, 較光亮。
(4) 土鱉蟲
地鱉: 呈扁平卵圓形, 頭端較狹, 尾端較寬, 背部紫褐色, 有光澤。背部有胸背板3 節(jié), 前胸背板較發(fā)達, 蓋住頭部; 腹背板9 節(jié), 呈復瓦狀排列。腹面紅棕色, 頭部較小, 有絲狀觸角1 對, 常脫落。胸部有足3 對, 商品多脫落, 腹部有橫環(huán)節(jié)。質(zhì)松脆, 易碎。
冀地鱉: 呈長橢圓形, 背部黑棕色, 通常在邊緣帶有淡黃褐色斑塊及黑色小點。
(5) 金錢白花蛇
呈圓盤狀, 頭在中央, 尾細, 常納于口內(nèi)。背部黑色或黑棕色, 有光澤, 具白色環(huán)紋45 ~ 58 個, 黑白相間,并有1 條顯著突起的脊棱。脊棱鱗片較大, 呈六角形。背鱗細密, 通身15 行, 尾下鱗單行。
(6) 桑螵蛸
團螵蛸( 又稱軟螵蛸) : 短半圓柱形或半圓球形, 由多數(shù)膜狀薄層疊成。表面淺黃褐色, 上面隆起帶不明顯,底面平坦或有凹溝。體短, 質(zhì)松而韌, 橫斷面可見外層為海綿狀物, 內(nèi)層為許多放射狀排列的小室, 室內(nèi)各有一細小橢圓形卵, 卵呈深棕色, 有光澤。
長螵蛸( 又稱硬螵蛸) : 呈長條形, 一端較細, 表面灰黃色, 上面有一帶狀隆起, 帶的兩側(cè)各有一條暗棕色淺溝及斜向紋理, 底面平坦或凹入。質(zhì)較硬而脆。
黑螵蛸: 略呈平行四邊形, 表面黑褐色或紫褐色, 上面有一帶狀隆起, 兩側(cè)有斜向紋理, 近尾端微向上翹。質(zhì)硬而韌。
(7) 自然銅
多呈方塊形或碎塊狀, 表面亮黃色, 有金屬光澤, 有的顯棕褐色。立方體相鄰晶面上的條紋相互垂直, 條紋棕紅色或綠黑色。體重, 質(zhì)硬脆, 易砸碎, 斷面黃白色, 有金屬光澤或棕褐色, 可見銀白色亮星。
(8) 赭石
多呈不規(guī)則扁平塊狀, 暗紅色或灰黑色, 條痕櫻紅色或紅棕色, 有的有金屬光澤。一面有圓形乳頭狀的“ 釘頭”, 另一面與突起相對應處有同樣大小的凹窩。體重質(zhì)硬, 不易砸碎, 砸碎后斷面顯層疊狀。
(9) 雄黃
為塊狀或粒狀集合體, 呈不規(guī)則塊狀。深紅色或橙紅色, 條痕淡橘紅色, 晶面有金剛石樣光澤。質(zhì)脆, 易碎,斷面具樹脂樣光澤。微有特異的臭氣。
(10) 滑石
呈扁平形、斜方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 白色、黃白色或帶藍灰色。條痕白色, 有蠟樣光澤。質(zhì)軟細膩, 手摸有滑潤感, 無吸濕性, 置水中不崩散。氣微, 無味。
(11) 石膏
為纖維狀的集合體, 呈長塊狀, 板塊狀或不規(guī)則塊狀, 白色、灰白色或淡黃色。條痕白色, 有的半透明。體重, 質(zhì)軟, 手捻能碎。縱斷面具絹絲樣光澤, 并可見纖維紋理。氣微, 味淡。
(12) 龍骨
呈骨骼狀或已破碎呈不規(guī)則塊狀, 表面白色、灰白色或淺棕色, 多較光滑, 有的具縱紋裂隙或棕色條紋和斑點。質(zhì)硬、不易破碎、斷面不平坦, 有的中空, 吸濕性強, 舐之粘舌。無臭、無味。
五花龍骨: 呈不規(guī)則塊狀, 淡灰白色或淡黃棕色, 夾有紅、白、黃、藍、棕、黑或深淺粗細不同的紋理。表面光滑, 略有光澤。質(zhì)硬, 較酥脆, 易片狀剝落, 吸濕性強, 舐之粘舌。無臭、無味。
2. 顯微、理化鑒別
(1) 珍珠粉末
①珍珠粉末, 類白色, 用甘油醋酸試液裝片鏡檢, 為不規(guī)則形、長條形或類圓形塊片, 無色, 少數(shù)淡黃棕色或櫻紅色, 邊緣色較暗, 半透明, 有光澤。表面顯顆粒性,塊片由數(shù)至十數(shù)薄層重疊, 片層結(jié)構(gòu)排列緊密, 可見致密的成層線條或極細密的微波狀紋理, 有的表面有裂紋。
②取珍珠一粒, 置紫外光燈( 365 nm) 下觀察, 有淺藍紫色或亮黃綠色熒光, 環(huán)周部分較明亮。
③取珍珠一粒, 從60 cm 高處落在玻璃板上, 觀察彈跳的高度: 海產(chǎn)天然珍珠15~25 cm, 淡水珍珠5~10 cm。
④將珍珠用火燒后表面變黑, 有爆裂聲, 并形成層層剝落的銀灰色小片。
(2) 朱砂粉末
取朱砂細末, 用鹽酸濕潤, 置光潔的銅片上擦之, 銅片表面呈銀白色光澤, 加熱烘烤, 銀白色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