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柔念珠菌
1. 分類學地位
屬:念珠菌屬
種:克柔念珠菌,是重要的機會性致病酵母菌。
2. 形態與結構
形態:卵圓形至長形酵母細胞,可形成假菌絲,但無真正菌絲或厚壁孢子。
細胞壁:含β-葡聚糖和幾丁質,與耐藥性相關。
3. 培養特性
培養基:沙保羅瓊脂(SDA)上生長緩慢,菌落呈白色至奶油色,表面干燥、皺褶。
25℃,瓊脂平板培養8天的菌落
顯色培養基:CHROMagar?上呈淡粉色至紫色菌落(區別于白念珠菌的綠色)。
代謝特性:不發酵蔗糖,可同化葡萄糖和麥芽糖,尿素酶陰性。
1.致病性與臨床意義
1.1感染類型
侵襲性感染:
念珠菌血癥:血流感染,常見于中性粒細胞減少或重癥患者。
深部器官感染:肝、脾、腎臟膿腫(罕見)。
黏膜感染:口腔或食管念珠菌病(較白念珠菌少見)。
1.2高危人群
免疫抑制患者(化療、器官移植、HIV/AIDS)。
長期使用氟康唑預防治療者(天然耐藥)。
廣譜抗生素或中心靜脈導管使用者。
1.3毒力因子
生物膜形成:黏附醫療器械(如導管),增強耐藥性。
代謝適應性:在低營養環境中存活能力強。
2.實驗室診斷
2.1直接鏡檢:KOH濕片或革蘭染色可見卵圓形酵母細胞及假菌絲。
2.2培養與鑒定:
顯色培養基:CHROMagar?顯淡粉色/紫色,快速區分菌種。
生化試驗:
API 20C AUX系統:糖同化譜(葡萄糖+、麥芽糖+、蔗糖-)。
尿素酶試驗陰性。
分子檢測:
MALDI-TOF質譜:快速準確鑒定。
PCR:靶向ITS區域或18S rRNA基因。
1.耐藥性與治療
1.1天然耐藥
氟康唑:因ERG11基因靶點改變(甾醇14α-去甲基酶結構差異)及外排泵過度表達。
5-氟胞嘧啶:部分菌株耐藥(突變導致胞嘧啶透性酶缺陷)。
1.2敏感藥物
棘白菌素類:卡泊芬凈、米卡芬凈(一線選擇,敏感率>95%)。
兩性霉素B:脂質體劑型優先(腎毒性較低)。
伏立康唑:部分菌株敏感,需結合藥敏試驗。
1.3治療方案
侵襲性感染:
首選:卡泊芬凈
替代:兩性霉素B脂質體或伏立康唑
黏膜感染:局部使用制霉菌素或口服棘白菌素
2.流行病學與預防
2.1流行病學特點
占侵襲性念珠菌感染的2-5%,多見于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
院內感染風險與氟康唑預防治療相關(選擇性壓力)。
2.2預防措施
高危患者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氟康唑長期預防。
感染控制:嚴格手衛生、無菌操作(尤其導管護理)。
環境監測:ICU及血液科病房定期篩查。
3.研究進展
3.1耐藥機制:研究外排泵基因(如CDR1、MDR1)及ERG11突變對唑類耐藥的影響。
3.2新型療法:
聯合用藥(如棘白菌素+氟胞嘧啶)及免疫調節治療。
疫苗開發:針對表面抗原(如粘附蛋白)的疫苗處于實驗階段。
4.總結
克柔念珠菌是侵襲性真菌感染的重要病原體,以天然氟康唑耐藥和生物膜形成能力為突出特征。臨床治療首選棘白菌素類或兩性霉素B,需結合藥敏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