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弧菌
1. 分類學地位
科:弧菌科 Vibrionaceae
屬:弧菌屬 Vibrio
種:霍亂弧菌 Vibrio cholerae,根據O抗原分為200余種血清群,僅O1群和O139群引發(fā)霍亂大流行。
2. 形態(tài)與結構
形態(tài):革蘭陰性弧狀桿菌(逗點形),單端單鞭毛(運動性),無芽孢、無莢膜。
霍亂弧菌
耐鹽性:需一定鹽分(0.5-3% NaCl),在淡水與咸水交界處(如河口)存活。
3. 培養(yǎng)特性
培養(yǎng)基:堿性蛋白胨水(pH 8.4-9.2)、TCBS瓊脂(菌落呈黃色,發(fā)酵蔗糖)。
霍亂弧菌
生長條件:需氧或兼性厭氧,最適溫度37℃,耐堿不耐酸(胃酸可殺滅大部分菌)。
1.致病性與毒素機制
1.1霍亂毒素(CT)
結構:A亞單位(毒性核心) + B亞單位(結合宿主細胞受體)。
作用機制
B亞單位結合腸上皮細胞GM1神經節(jié)苷脂受體。
A亞單位激活腺苷酸環(huán)化酶→cAMP↑→氯離子分泌↑→大量水樣腹瀉(米泔水樣便)。
1.2其他毒力因子
毒素共調菌毛(TCP):介導細菌黏附和聚集,形成微菌落。
鞭毛:穿透腸道黏液層,促進定植。
1.3感染途徑與癥狀
傳播途徑:糞-口傳播(污染水源或食物)。
典型癥狀:
無痛性劇烈腹瀉,嘔吐、脫水、電解質紊亂。
重癥者數小時內可因低血容量性休克死亡。
2.流行病學
2.1流行區(qū)域
地方性流行區(qū):南亞(如印度、孟加拉國)、非洲、中南美洲。
暴發(fā)誘因:洪災、戰(zhàn)爭、衛(wèi)生設施落后。
2.2血清群差異
O1群:包括古典生物型(引發(fā)前六次大流行)和埃爾托生物型(第七次大流行)。
O139群:1992年首次發(fā)現于孟加拉國,引發(fā)區(qū)域性流行。
3.實驗室診斷
3.1標本類型:糞便、肛拭子、嘔吐物。
3.2快速檢測:
暗視野顯微鏡:觀察“流星樣”運動(加入抗O1/O139血清后運動抑制)。
免疫層析試紙:檢測CT或O抗原。
3.3培養(yǎng)與鑒定:
TCBS瓊脂:黃色菌落(發(fā)酵蔗糖),氧化酶陽性。
生化試驗:賴氨酸脫羧酶陽性,精氨酸雙水解酶陰性。
3.4分子檢測:PCR檢測毒素基因ctxA、菌毛基因tcpA。
1治療與防控
1.1核心治療原則
補液:
輕癥:口服補液鹽(ORS,WHO配方)。
重癥:靜脈補液(乳酸林格液)。
抗生素:縮短病程,減少排菌量(多西環(huán)素、阿奇霉素、環(huán)丙沙星)。
1.2耐藥性
對四環(huán)素、復方新諾明耐藥率上升,需根據地區(qū)藥敏結果選擇藥物。
1.3預防措施
安全飲水:煮沸或氯消毒。
疫苗:口服滅活疫苗,保護期2-5年。
衛(wèi)生宣教:洗手、熟食、糞便管理。
2.與其他弧菌的鑒別
霍亂弧菌
主要疾病:霍亂(水樣腹瀉)
鹽需求:0.5-3% NaCl
TCBS菌落:黃色(發(fā)酵蔗糖)
副溶血性弧菌
主要疾病:胃腸炎、傷口感染
鹽需求:3-8% NaCl
TCBS菌落:綠色(不發(fā)酵蔗糖)
創(chuàng)傷弧菌
主要疾病:壞死性筋膜炎、敗血癥
鹽需求:1-3% NaCl
TCBS菌落:綠色或藍綠色(不發(fā)酵蔗糖)
3.總結
霍亂弧菌是甲類傳染病霍亂的病原體,其毒素引發(fā)的水樣腹瀉可迅速導致致命性脫水。防控核心在于:
快速補液挽救生命,抗生素輔助治療;
切斷傳播鏈:保障飲用水安全,推廣疫苗接種;
全球監(jiān)測:應對氣候變化和人口流動帶來的新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