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分離實驗
實驗內容:細胞分裂 對生物的個體發育和生存,對種族綿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高等生物體內細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種:無絲分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
實驗目的:通過標本制備和觀察了解生物體細胞的無絲分裂、有絲分裂形態特征及生殖細胞的減數分裂過程。
實驗用品
1、材料和標本 蛙血涂片、馬蛔蟲子宮切片和洋蔥根尖切片、固定的蝗蟲精巢。
2、器材和儀器 顯微鏡、擦鏡紙、解剖針、眼科鑷子、載玻片、蓋玻片、吸水紙、培養皿、冰箱。
3、試劑 Carnoy固定液、70%乙醇、醋酸洋紅染液、45%醋酸、二甲苯。
一、動物細胞無絲分裂的觀察一蛙血涂片
(一)原理
無絲分裂不僅是原核生物增殖的方式,而且雷馬克(Remak)于1841年最早在雞胚血細胞中也發現此現象,因為此過程沒有出現紡錘絲和染色體 的變化,故稱無絲分裂(Ami— tosis)。其后無絲分裂又在各種動植物中陸續發現,尤其在分裂旺盛的細胞中更多見,但遺傳物質平均分配否?及其分裂的機制尚不十分清楚。
蛙紅細胞體積較大、數多,而且有核,是觀察無絲分裂的較好材料。
(二)觀察與結果
在高倍鏡下,可見到處于不同階段分裂過程中的蛙紅細胞,核仁先行分裂,向核的兩端移動,細胞核 伸長呈桿狀;進而,在核的中部從一面或兩面向內凹陷,使核成腎形或啞鈴形改變;最后,從細胞中部直接收縮成兩個相似的子細胞;子細胞較成熟的紅細胞小。
二、細胞有絲分裂的觀察一馬蛔蟲子宮切片、洋蔥根尖切片
(一)原理
細胞有絲分裂(Mitosis)的現象是分別由弗勒明(Flemming,1882)在動物細胞和施特拉斯布格(Strasburger,1880)在植物細胞中發現。有絲分裂過程包括一系列復雜的核變化,染包體和紡錘體的出現,以及它們平均分配到每個子細胞的過程。
馬蛔蟲受精卵細胞中只有6條染色體,而洋蔥體細胞的染色體為16條,因為它們都具有染色體數目少的特點,所以便于觀察和分析。
(二)觀察
1.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的觀察——馬蛔蟲子宮切片
取馬蛔蟲的子宮切片標本,先在低倍鏡下觀察,可見馬蛔蟲子宮腔內有許多橢圓形的受精卵細胞,它們均處在不同的細胞時相。每個卵細胞都包在卵殼之中,卵殼與卵細胞之間的腔,叫卵殼腔。細胞膜的外面或卵殼的內面可見有極體附著。尋找和觀察處于分裂間期和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細胞形態變化,并轉換高倍鏡仔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