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消毒
微生物實驗中,菌株污染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通常情況下,在生物安全柜進行無菌操作前,會使用紫外燈滅菌,以殺死操作環境中其它微生物。不過,在進行紫外滅菌的過程中,是否留意過,如果此時實驗室的其它燈同時開啟,滅菌效果是如何的呢?
紫外滅菌的原理簡單來說,是紫外線對DNA造成損傷,進而引起微生物的死亡或突變。DNA是由脫氧核苷酸組成,其中嘧啶對紫外線的敏感性高于嘌呤,經過紫外線處理,會產生嘧啶二聚體(TT、TC和CC)和水合物,相鄰的嘧啶形成二聚體后,會引起局部DNA分子無法配對,進而引起微生物死亡或突變。
不過,在1949年A.kelnel在灰色鏈霉菌中發現,如果將經過紫外線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在可見光下,微生物死亡率會大大下降。這一現象在很多微生物中也得到證實。
這是因為微生物存在光復活作用:經過紫外線照射的微生物,其含有嘧啶二聚體的DNA分子,能夠在黑暗環境中與光解酶(一種光激活酶)結合,在300至500 nm的可見光作用下,此復合物會重新分解為單體。(紫外誘變育種也是基于此原理)
因此,由此推測,如果在進行紫外滅菌時,同時開啟其它燈光,滅菌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故進行紫外滅菌時,應當盡量避免同時開啟其它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