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奈瑟菌
1. 概述
淋病奈瑟菌 Neisseria gonorrhoeae 是一種革蘭氏陰性、需氧的雙球菌,屬于奈瑟菌屬 Neisseria,是人類性傳播疾病淋病的病原體。
其通過性接觸或母嬰垂直傳播,主要感染泌尿生殖道黏膜(尿道、宮頸)、咽部、直腸及眼結膜。
近年來,多重耐藥菌株的流行使其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挑戰。
2. 分類學地位
域:細菌域 Bacteria
門:變形菌門 Proteobacteria
綱:β-變形菌綱 Betaproteobacteria
目:奈瑟菌目 Neisseriales
科:奈瑟菌科 Neisseriaceae
屬:奈瑟菌屬 Neisseria
種:淋病奈瑟菌 Neisseria gonorrhoeae
注:與同屬的腦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is形態相似,通過生化及分子檢測區分。
3. 培養特性
氧氣需求:需氧,部分菌株需5%-10% CO?(尤其是初代分離時)。
培養基
巧克力瓊脂(含血紅素和輔酶Ⅰ):支持生長,菌落呈灰白色、半透明。
在37°C、微需氧條件下,在含有5%羊血的巧克力瓊脂平板上的菌落
選擇性培養基(如Thayer-Martin瓊脂):添加抗生素(萬古霉素、多黏菌素B等)抑制雜菌。
血瓊脂。
生化特性
氧化酶陽性、觸酶陽性。
發酵葡萄糖產酸(不發酵麥芽糖,區別于腦膜炎奈瑟菌)。
致病性、實驗室診斷與臨床意義
1.致病性
感染部位與癥狀
泌尿生殖道
男性:急性尿道炎(膿性分泌物、排尿痛)。
女性:宮頸炎(黏液膿性分泌物)、盆腔炎(PID,可致不孕或異位妊娠)。
其他部位
咽部/直腸感染:常無癥狀,但可成為傳染源。
新生兒結膜炎:經產道感染,可致失明。
并發癥
播散性淋球菌感染(DGI):菌血癥引發關節炎、皮炎、心內膜炎。
不孕癥:輸卵管瘢痕形成(PID后)。
致病機制
菌毛介導黏膜黏附,外膜蛋白(PorB、Opa)促進入侵。
脂寡糖(LOS)誘發強烈炎癥反應。
樣本采集
尿道/宮頸拭子、咽拭子、直腸拭子、關節液(無菌操作,避免干燥)。
檢測方法
顯微鏡檢:革蘭染色見革蘭陰性雙球菌(中性粒細胞內更典型)。
在37°C、微需氧條件下培養2天,在含有5%羊血巧克力瓊脂平板上的菌落(相差顯微照片)
在37°C、微需氧條件下培養2天,在含有5%羊血的哥倫比亞血瓊脂平板上的細胞(相差顯微照片)
培養:Thayer-Martin瓊脂培養48小時,結合氧化酶試驗和糖發酵鑒定。
分子檢測
核酸擴增試驗:敏感性>95%,適用于無癥狀感染篩查。
PCR檢測耐藥基因(如penA、gyrA突變)。
藥敏試驗:E試驗或瓊脂稀釋法檢測對頭孢菌素、阿奇霉素的敏感性。
全球每年約8,700萬新發病例,耐藥性蔓延威脅治療效果。
無癥狀感染者(尤其女性)是重要傳播源。
治療原則(參考WHO/CDC指南)
無并發癥感染
一線方案:頭孢曲松聯合阿奇霉素(注:部分地區因阿奇霉素耐藥率高已調整方案)。
替代方案:頭孢克肟+多西環素。
DGI或PID:靜脈頭孢曲松,后序貫口服治療。
耐藥性
青霉素/四環素:因廣泛耐藥已不作為推薦藥物。
氟喹諾酮類(如環丙沙星):耐藥率>90%,僅限藥敏敏感時使用。
頭孢菌素:部分菌株對頭孢曲松敏感性下降(因penA基因突變)。
阿奇霉素:耐藥率上升(因23S rRNA突變),需聯合用藥延緩耐藥。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