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分離培養法
原理
從理論上說各種培養細胞都可用以進行克隆培養。但實際上,初代培養細胞和有限細胞系(二倍體細胞)比較困難。無限細胞系、轉化細胞系和腫瘤細胞等則比較容易。
其原因是,當體內任何細胞被置于體外培養后,對培養環境都有一個適應過程。期間細胞對營養液具有同化作用,即從培養液中攝取營養的同時,也向培養液排出自己的代謝產物和其它一些物質,其中有排泄物,也有促細胞生長物質。有人稱之為化學信使,具有促克隆細胞生長作用,實則為生長因子類物質。
單細胞同化營養液能力不如群體細胞強;初代培養細胞、有限細胞系(二倍體細胞)不如無限細胞系、轉化細胞和腫瘤細胞強。轉化細胞和腫瘤細胞強的原因,可能與它們有自泌( Autocrine)和內泌(Endocrine),即自己合成生長因子能力有關。
材料與儀器
細胞
Hanks 培養液 胰蛋白酶
離心機 濾膜
步驟
一、適應性培養基
1. 培養同源細胞(未克隆前時的同一細胞)至半匯合狀態時,更換一次培養液,再繼續培養24~48 小時后,吸出所有培養液;
2. 離心
3000~4000 /分,離心10 分鐘后,吸取上清液;
3. 濾過
再經直徑0.22 μm濾孔的濾膜過濾,低溫凍存貯備用;用時取1 分適應培養基+ 2 分培養基混合使用。
二、飼細胞
1. 取原代培養的人或動物胚胎成纖維細胞,90 %匯合時制成細胞懸液,再按105 細胞/毫升重新接種培養;
2. 在細胞半匯合時,準備0.25 μg/ml的絲裂霉素C(MitomycineC),按2 μg/106 細胞的量加入到培養瓶中過夜;或用射線單次照射,劑量30~50 戈瑞(Gy);
3. 細胞經上述處理后,Hanks液漂洗兩次、更換培養液、再培養24 小時,胰蛋白酶消化細胞制成懸液,按5×104 /ml(104 細胞/cm2)接種入新培養基中;
4. 48 小時后,即可用于細胞克隆之用。
三、底物特殊處理
1. 制備濃度為1 mg/ml的多聚右旋賴氨酸的水溶液,用以濕潤培養瓶底;
2. 倒出多聚賴氨酸液,用5 mlPBS沖洗一次后,可立即使用,或存數周內使用亦可。
四、適應性底物
1. 纖維蛋白原液
纖維蛋白原液 250 mg,NaCl 800 mg,枸櫞酸鈉 25 mg,玻璃三蒸餾水 1000 ml,濾過法滅菌。
2. 向培養皿中先加1 ml纖維蛋白原液,然后再續加4 ml含有凝血酶原的培養液,迅速用吸管頭充分混合,數分鐘后便凝集形成一層清晰的膠狀膜;
3. 再把細胞接種于此膜之上;也可先把細胞加入到含有凝血酶原的培養液中,在加入纖維蛋白原液后,再讓細胞附在膠膜上生長。
注意事項
1. 分離適應性培養基時一定要利用處于指數增生期時的細胞。因此時的細胞生長最旺盛,機能活躍,向周圍環境釋放促生長的物質最多,培養液中營養成分又未被耗盡,是分離制備的最好時刻。剛分離后的適應性培養基中可能含有少量細胞,一定要通過離心和濾過排除干凈,以免形成假克隆。
常見問題
一、提高克隆形成率的措施
細胞經過稀釋后,在低密度狀態下培養時,克隆形成率明顯下降,即克隆形成率與細胞的密度成正比。對無限細胞系來說尚無嚴重影響,它們的克隆形成率一般很少降到10 %以下。但初代培養細胞和有限細胞系的克隆形成率則很低,僅有0.5 %~5 %,甚至為零。因此必須提高細胞克隆形成率才易克隆成功,為此常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 培養基
為提高細胞克隆形成率,選擇適當的培養基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現知以下一些培養基用作克隆時效果可能較好。
以上培養基都是個別研究者選用的,難免有一定的局限性。事實上分散于各實驗室的同一種細胞,經過長期培養后,難免發生一些適應性變化。因此同一種培養基也不一定能適用于不同條件下的同類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