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菌
01 生物學特性
伊麗莎白菌包含腦膜敗血伊麗莎白菌、按蚊伊麗莎白菌、米爾伊麗莎白菌等六個菌種。
伊麗莎白菌屬細菌呈直桿狀或微彎曲狀,菌體大小約0.5μm×(1.0~2.5)μm,無鞭毛、無動力、不形成芽孢。其專性需氧的特性使其在28~37℃環境中生長良好,但在5℃或42℃下無法存活。
02菌落特點
在營養瓊脂或胰大豆瓊脂上培養24小時后,伊麗莎白菌形成直徑1.0~2.0mm的圓形菌落,表面光滑、半透明或透明,邊緣整齊。部分菌株可產生淺黃色素,使菌落呈淡黃色。隨著培養時間延長(如3日后),菌落可能變為黏液狀。
麥康凱瓊脂上,多數菌株可生長,但菌落特征與營養瓊脂類似。
03危害
侵入宿主細胞:腦膜敗血伊麗莎白菌可侵入呼吸道上皮細胞,引發炎性反應。
裂解血小板:通過產生13-肉豆蔻酸甲酯等物質,導致血小板形態改變并裂解。
產彈性蛋白酶:0.065U彈性蛋白酶可致家兔眼炎,顱內注射0.0052U可致幼鼠死亡。
生物膜形成:在營養豐富的培養基中,腦膜敗血伊麗莎白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強,與血流感染患者的高死亡率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