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噬細胞中的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作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
一、游離狀態下的大腸桿菌形態特征
大腸桿菌在游離狀態下呈兩端鈍圓的短桿狀,直徑約0.5-0.8微米,長度1.0-3.0微米。菌體無芽孢,多數菌株具有周生鞭毛,可運動。革蘭氏染色呈紅色,細胞壁含較薄肽聚糖層和外膜,外膜含脂多糖,是引發宿主免疫反應的主要成分。
在適宜培養條件下,大腸桿菌通過二分裂快速增殖,形成光滑、濕潤的圓形菌落。然而,在營養缺乏或抗生素壓力下,菌體可能拉長或形成絲狀,這是其應對環境壓力的適應性變化。
二、巨噬細胞內的大腸桿菌形態與生存策略
當大腸桿菌被巨噬細胞吞噬后,其形態與生存策略發生顯著調整。
形態適應性:在巨噬細胞內,大腸桿菌可能通過細胞壁增厚(如肽聚糖交聯減少)來抵抗宿主防御機制,同時維持短桿狀結構以減少被溶酶體酶降解的風險。部分菌株可能形成莢膜樣結構,進一步增強抗吞噬能力。
耐藥性表達:巨噬細胞內的氧化應激環境(如活性氧、活性氮)可誘導大腸桿菌啟動抗氧化系統,如超氧化物歧化酶,中和宿主防御物質。此外,菌體可能通過外膜外排泵主動排出抗生素,導致胞內藥物濃度不足,形成耐藥表型。
代謝調控:在巨噬細胞內,大腸桿菌可能降低代謝活性,進入“靜息狀態”,以逃避抗生素的殺傷作用。這種策略與其在宿主免疫壓力下的長期存活密切相關。
三、巨噬細胞對大腸桿菌的吞噬與殺菌機制
巨噬細胞通過模式識別受體(如TLR4)識別大腸桿菌的脂多糖,觸發吞噬作用。吞噬后,巨噬細胞啟動氧依賴性殺菌系統,產生活性氧和活性氮,同時釋放溶酶體酶降解細菌。然而,部分大腸桿菌菌株(如腸外致病性大腸桿菌)可通過侵襲巨噬細胞并抵抗吞噬而存活,甚至隨循環系統擴散至全身,引發深部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