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感染的“頭號通緝犯”--空腸彎曲菌菌
空腸彎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是一種革蘭陰性、彎曲狀(逗點或S形)、高運動性微需氧桿菌,是人類細菌性胃腸炎最常見的病原體之一(全球年發病超1.6億例)。主要通過污染的家禽、生奶或水源傳播,可引發從自限性腹瀉至吉蘭-巴雷綜合征的嚴重并發癥。
生理特性
微需氧:需5-10% O?、3-10% CO?,大氣氧濃度抑制生長。 嗜熱性:最適生長溫度42°C,區別于37°C生長的胎兒彎曲菌。 氧化酶⊕,觸酶⊕,不發酵糖類。
培養條件:Skirrow瓊脂(含萬古霉素、多黏菌素B、甲氧芐啶)或CCDA瓊脂(頭孢哌酮-去氧膽酸鹽)。 微需氧環境(5% O?、10% CO?、85% N?),42°C培養48小時。 菌落特征:扁平、灰白色、濕潤,沿接種線呈蔓延生長(“水滴擴散”或“羽毛狀邊緣”),部分菌株有β-溶血環。
4. 臨床感染特征
感染途徑
食源性:未充分烹煮的禽肉(雞肉占70%)、生奶、污染水源。 直接接觸:家禽、寵物(如幼犬/貓)、農場動物糞便。
疾病譜與并發癥
急性胃腸炎:高熱(>39°C)、絞痛性腹痛、水樣便→血便(24-48小時后) 菌血癥:見于免疫抑制者,表現為發熱、寒戰,無局灶感染 反應性關節炎:膝、踝關節腫痛 吉蘭-巴雷綜合征:急性對稱性肢體無力,即自身免疫攻擊神經節苷脂GM1
糞便檢測
鏡檢:暗視野顯微鏡見快速穿梭運動的彎曲桿菌(初篩)。 培養:糞便接種Skirrow/CCDA瓊脂 → 42°C微需氧培養48小時 → 挑取蔓延菌落。
分子檢測:實時PCR檢測mapA(空腸彎曲菌特異基因)。
血清分型:Penner分型(LPS抗原)用于暴發溯源(如LP型)。
物理方法
加熱:70°C,1分鐘(肉類中心溫度)或巴氏消毒(生奶)。 冷凍:-20°C抑制繁殖(不殺滅)。
化學消毒
含氯消毒劑:200ppm有效氯,廚房表面消毒。 70%乙醇:擦拭刀具/砧板,作用1分鐘。
水源控制:0.1ppm游離氯處理飲用水,殺滅水體中細菌。
治療方案
輕癥胃腸炎:自限性(5-7天),補液為主,不推薦抗生素(延長帶菌狀態)。
重癥/高風險者
首選:阿奇霉素。
替代:紅霉素(重癥可用),禁用氟喹諾酮類(耐藥率>80%)。
耐藥性
氟喹諾酮類耐藥:>80%,gyrA突變,家禽業濫用導致。
大環內酯類耐藥:<5%,仍為首選。
四環素耐藥:40-60%,tetO基因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