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擬桿菌
多形擬桿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無芽孢、專性厭氧的小桿菌,屬于擬桿菌門、擬桿菌科、擬桿菌屬。
01 生物學特性
形態與染色:多形擬桿菌呈多形態桿狀,菌體大小不一,直徑約為0.5~1.3μm,長度可達8.5μm。革蘭氏染色呈陰性,無芽胞形成。
培養特性:專性厭氧,在嚴格厭氧條件下生長良好。最適生長溫度為37℃,pH值7.0左右。在血平板上培養48小時后,可形成圓形、凸起、光滑、灰白色、不透明的菌落,直徑約為1~2mm。
基因組特征:多形擬桿菌的基因組相對較小,但功能強大。其基因組編碼了4779個基因,其中約20%的基因與多糖代謝相關。這些基因使多形擬桿菌能夠合成多達260多種消化植物成分的酶,從而高效降解復雜碳水化合物。
02生態分布
多形擬桿菌是人類腸道中數量最大的細菌之一,約占成年個體腸道菌群的1/4以上。在人體小腸末端和結腸中大量存在,是腸道微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多形擬桿菌也存在于口腔、上呼吸道和生殖道等黏膜部位。
03代謝功能
碳水化合物降解:多形擬桿菌是人類腸道中最優秀的碳水化合物降解細菌之一。它能夠分解人體本身無法消化的多糖,如纖維素、抗性淀粉等,將其降解為葡萄糖和其他易消化的小分子糖類。這一功能對于人類消化植物類食品至關重要。
短鏈脂肪酸產生:多形擬桿菌發酵多糖的產物包括丙酸、丁酸等短鏈脂肪酸。這些短鏈脂肪酸不僅為人體提供能量(約占日需熱量的10%~15%),還具有調節免疫、抗炎、保護腸道黏膜等多種生理功能。
營養利用多樣化:多形擬桿菌能夠利用多種營養來源,包括食物顆粒、腸粘液層、脫落的腸道上皮細胞以及人體自身來源的一些糖類物質,如硫酸軟骨素、粘蛋白、透明質酸等。
04與宿主相互作用
提供營養:多形擬桿菌通過降解復雜碳水化合物,為人體提供額外的能量和營養素。同時,它還能合成維生素和礦物質,促進人體健康。
調節免疫:多形擬桿菌的代謝產物,如短鏈脂肪酸,能夠調節人體免疫系統,增強腸道屏障功能,抑制炎癥反應。
影響體重: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多形擬桿菌可能與肥胖有密切關系。它能夠降低普通飲食和高熱量飲食狀態下脂肪含量,延緩體重增長速率。此外,多形擬桿菌還具有代謝谷氨酸鹽的能力,通過降低小鼠血清谷氨酸濃度,增加脂肪細胞的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過程,從而降低脂肪堆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