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埃希菌
大腸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通常被稱為大腸桿菌,是一種在人類和動物腸道中廣泛存在的革蘭氏陰性菌。
大腸埃希菌
01 生物學特性
形態結構
大腸埃希菌為短桿菌,兩端鈍圓,多數有周鞭毛,能運動,有菌毛,無芽孢,有些菌株有莢膜。
培養特性
為兼性厭氧菌,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最適生長溫度為37℃,最適pH為7.2-7.4。在伊紅美藍培養基上形成黑色帶金屬光澤的菌落,在麥康凱培養基上形成紅色菌落。
生化反應
能發酵多種糖類產酸產氣,如葡萄糖、乳糖等,可用于與其他腸道菌相區別。典型的大腸埃希菌IMViC試驗(吲哚、甲基紅、VP、枸櫞酸鹽利用試驗)結果為++--。
02 致病性
腸道外感染
大腸埃希菌是臨床最常見的條件致病菌之一,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或細菌侵入腸道外組織器官時,可引起多種腸道外感染。
常見的有泌尿系統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等,這主要是由于女性尿道短,細菌容易上行感染所致;還可引起敗血癥、腦膜炎、膽囊炎、闌尾炎等。
腸道感染
某些血清型的大腸埃希菌可引起腸道感染,稱為致病性大腸埃希菌,主要包括五種類型,即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EPEC)、腸產毒性大腸埃希菌(ETEC)、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EIEC)、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EHEC)和腸集聚性大腸埃希菌(EAEC)。
它們可分別引起嬰幼兒腹瀉、旅行者腹瀉、痢疾樣腹瀉、出血性腸炎等不同臨床表現的腸道疾病。
03 傳播途徑
糞 - 口傳播
是大腸埃希菌最主要的傳播方式。污染的水源、食物(如未煮熟的肉類、蛋類、蔬菜等)是常見的傳播媒介,人們攝入被大腸埃希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后可感染發病。
接觸傳播
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接觸,如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庭成員之間等,也可傳播大腸埃希菌。尤其在衛生條件較差的環境中,如幼兒園、養老院等,容易發生交叉感染。另外,接觸被污染的物品,如餐具、玩具等,也可能感染大腸埃希菌。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吃未煮熟的肉類和蛋類,飲用清潔的水,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良好習慣。對于食品加工行業和餐飲行業,要嚴格遵守衛生規范,防止食品被大腸埃希菌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