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質粒構建
來自網友
重組質粒構建是常用的分子生物學手段,其實只是最基本的方法
所涉及內容如下:
1) 克隆基因的酶切位點問題
2) 載體酶切的問題
3) 連接片段濃度比的問題
在闡明上述問題同時,本人盡可能舉些實驗中的問題案例予以說明。
一、克隆基因的酶切位點問題
1、克隆位點選擇的問題。首先要對目標基因進行酶切位點掃描分析,列出其所含酶切位點清單。然后對照質粒多克隆位點,所選擇的克隆位點必須是目標基因所不含的酶切位點。這是常識,不贅述。
2、保護堿基數目的問題。在設計PCR引物時,引入酶切位點后,常常要加入保護堿基,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保護堿基數量多少,可能被新手所忽視。這種忽視碰可能會大大影響后續的實驗進展。
一般情況下,普通的內切酶只加入兩個保護堿基,其內切反應就可以正常進行;而有一類,僅僅只加入兩個保護堿基,其內切反應就不能正常進行,這是因為內切酶不能正常結合DNA片段上。如NdeI就屬這類,需要加入至少6個保護堿基,常用的HindIII也要三個。
下面是提供這類酶的列表及其所需最少的保護堿基數,相信下列將有助于大這家的實驗設計。
案例分析一:曾選用NdeI克隆位點,未注意到保護堿基數目的問題,設計PCR引物時,引入NdeI酶切位點后,只加上兩個保護堿基,一個月內沒有進展,始終不能成功構建重組載體。后查文獻得知癥結所在,在NdeI序列后加上六個保護堿基后,迎刃而解。大家引以為戒。
現在普通酶我都引入三個保護堿基。現在堿基合成價格也不貴了,為保證酶切充分,連接順利,不用節約那點錢,再說若一次不成功,重復實驗花費時間與金錢更多
二、載體酶切的問題
1、質粒的單酶切鑒定。這個問題似乎很簡單,但我認為很有著重強調之必要。現在大家手頭的質粒都是轉來轉去的,其中的各酶切位點狀況如何,是否能被有效地切開,這些問題都是要核實的。因此,在實驗開始之前必須對質粒載體進行單酶切鑒定。
現在我每次構建之前,對所選擇的克隆位點都要作一一鑒定,例如選擇NdeI和HindIII作為克隆位點,就先分別對質粒上這兩個酶的酶切位點進行單酶切鑒定。單酶切鑒定能有效地切開后,再發出引物合成定單,進行引物合成;若不能,就按“一”中原則進行調換。
2、連接反應的對照。在實驗中,這步驟屬于質粒載體與外源DNA片段的連接反應。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與質粒和DNA片段的酶切效果。
一般情況下,都在通用緩沖液中進行雙酶切,但這兩種酶在通用緩沖液中酶切效率不一樣,這可能導致部分的單缺口的質粒片段存在,這樣,在連接反應中,即使在外源DNA片段存在下,這種單缺口的質粒片段能夠進行更快速有效自我連接。
最終結果是大量假陽性的菌斑生長。對照連接反應中,在不加入外源片段情況下,實驗結果如果有菌斑生長,說明雙酶切不充分,質粒DNA必須重新進行雙酶切。
實驗案例分析2:曾用XhoI和HindIII酶切位點構建重組質粒,對質粒進行雙酶切后,直接就做連接,未上述兩步鑒定,每次結果滿板的菌斑。但就是沒有陽性。后來對質粒進行單酶要鑒定后,發現XhoI酶切位點損壞。又是一個月沒有進展,浪費精力和藥品。
血的教訓啊。因為當時沒有注意到:單切質粒是一條帶,雙切質粒也是一條帶,電泳行為上是一樣的,分辨不出。如果做上述任何一個鑒定就會知道問題出在那兒,呵呵。
實驗案例分析3:本實驗室一個號稱實驗嚴謹的大博士,用KpnI和HindIII構建重組質粒,一個月未果,只得陰性斑,不得陽性斑,后懷疑KpnI酶失效。遷怒KpnI,在我不知情下扔掉實驗室所有KpnI酶。我得知后,問他做過上述兩鑒定實驗后,他支吾著說沒有,后經鑒定HindIII位點失效。
三、連接時兩片段濃度比問題
一般實驗指導手冊上都說質粒:片段=1:3(摩爾比),在實際操作中我以為在1:5甚至1:10為宜。做好“一、二”,16℃ 10小時后,每次都能有效地連接上。當然還有大腸桿菌感受覺態問題,我們以前自己做,現在懶得做了,都用“天為時代公司”的產品,感覺還不錯(特別聲明我不是天為公司內線,呵呵)。
這里介紹一個估測處DNA濃度的方法:DNA可以用紫外法檢測,也可以電泳對比marker估測,在要求不是很精確情況下,大家不妨試試下面方法:
1.取一平皿。
2.薄薄倒一層含有EB的瓊脂糖膠,凝固 (4 ℃可以存一個星期)。
3.平皿背面可以畫成小方格。
4.一小格中點1 ul樣品。
5.另一小格格點1 ul DNA標準品(我一般用Takara 2000 DNA lander,1 ul相當60 ng)
6.涼干后,紫外燈下根據亮度就可以估測了。
北京天優福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400-860-6160
聯系電話/微信:13718308763
QQ:2136615612 3317607072
E-mail:Tianyoubzwz@163.com


